第470章 求字(1 / 2)

欠人情也归欠谁的,如果是会胡乱惹事攀扯他人的妄人,王文龙宁愿出钱也不愿和对方有太多瓜葛。可像陈子贞这样的人物,欠他一些人情,反而有互相往来的理由。

说完了正事,两人的目光也看向了戏台。

楼下的戏台上,王文龙坤班中扮演红娘的女演员正举着个棋盘掩护和扮张君瑞的坤生走着台步,所演出的正是《西厢记·跳墙》一段。

陈子贞听了一段便连连夸奖:“这戏有些意思。”

《白蛇传》的剧本还在打磨,这段时间坤班也需要有演出。

坤班打算要走面向江南观众的市民路线,除了过去的北曲之外自然也要学些南腔。

这《南西厢记》的本子就是王文龙费尽心力弄来的,作者是前两月和王文龙一起同游东湖的李日华。

为了这本子,王文龙上门催了三次,李日华都奇怪他这还没完本的剧本怎么值得王文龙如此上心。

王文龙上心的原因自然因为他知道李日华的这一本《南西厢记》推出之后效果极好。

其实李日华版的《南西厢》在后世文人中的评价极低,这版本的《西厢记》没有啥复杂的人物心理,就是把剧情给过了一遍而已,说白了就是王实甫《西厢记》的通俗简化版,但架不住百姓喜欢。

王实甫的《西厢记》有大段大段的诗文唱词,文笔固然是美妙,但百姓听不懂呀。

反而简编版的《南西厢》把剧情提炼出来,百姓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个恋爱戏,穷书生勾搭小富家小姐,懂了。

原历史上李日华的《南西厢》在江南一直演到清中页,直接成为昆剧的传统剧目。包括后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改编的《西厢记》《红娘》也都是受到李日华这本《南西厢记》的深刻影响。

王文龙为了票房考虑,自然要把《南西厢记》的本子弄来。

坤班的演出是对外售票的,句容和南京山水相连,虽然没有南京繁华,但比起其他地方的小县经济条件还是好了不少,而且紧邻码头,经常有漕兵以及商人的生意可做。

不远处雅座上就坐着几个富家打扮的人物,他们一边看戏一边聊天,其中一人无意间向王文龙这儿看了一眼,愣了愣,不禁惊道:“那莫不是建阳先生?”

“哪位?”同伴几人还没反应过来。

那人满脸惊喜说道:“就是《苏州旬报》的东主,藏剑楼主人王建阳呀!”

“王建阳?”一个年轻书生连忙看向所指方向,立马转身对手下人说:“快叫人去备礼物,我要拜见建阳先生。”

另一富翁打扮的中年也对身后人吩咐:“叫家人也买一份礼物。再去买些纸笔之类,我正好向建阳先生求字。”

王文龙和陈子贞两人正打算离去,就见邻座上一个书生和一个豪富打扮的中年人朝他们这里走来。

陈子贞定睛一看,笑道:“李员外,李朋友,你们何时到的句容?”

这两人陈子贞还真认得,因为他们都是江南有名的人物,那李员外名叫李如松——不是打万历援朝之战的名将李如松,而是南直有名的大药商,他的儿子在后世更为有名,大剧作家李渔。

至于那年轻文人打扮的则是李如松的弟弟,如皋名医李如椿,李佳一家人都在医药行业打转。

“见过陈学台。”几人都颇为恭敬的对陈子贞拱手作礼。

陈子贞笑着点点头,那一桌坐的多是商人,陈子贞管他们不着,但他们却对他如此有礼数,让陈子贞颇为受用。

作为一省学台,陈子贞怎么也算是高级官员了,只不过他被分到了南直隶做学台,南京城里尚书、侍郎一大把,他这南京学道御史的官职经常被人给比下去。

陈子贞笑着为几人介绍说:“这位是名满天下的中书舍人王建阳,名文龙的。”

“果然是建阳先生!”李如松颇为惊喜的说道,“我早闻先生的大名,今日总算得见,不知能否有幸让先生给我的药行题一副墨宝?”

“还有我的丝绸铺。”旁边一个商人也连忙说。

紧接着又是几个商人恳请王文龙提字,或是给他们的铺面题牌匾或是给他们家中写些条屏,一群人瞬间就把王文龙围住,言语之中满是崇拜。

陈子贞都看呆了,他之前知道王文龙在商人之中名气不小,但直到此时才知道王文龙这名气的真正力量。

背后原因也不复杂,王文龙写作的《葡萄牙国史》、《国富论》是这年代少数真正站在商人立场所写的作品,《中华文明入台史》、《民族国家论》甚至王文龙写的《疗疴录》等小说也全都符合商人阶级的立场与审美。

此时的商人虽然支持东林党,但是东林党毕竟是和士绅地主阶级团结在一起,士商阶级中士是主体商人只是附带,有时东林党提出的一些观点还会伤害到小商贩的利益。没有多少人重视商人的利益,商人长期缺乏理论武器来保护自身。

而王文龙的作品则完全符合商人的需求,甚至商人读他的书常有说入心坎之感,许多商人对于民族主义、重商主义打心里支持,这也是叶昼则的民党靠鼓吹民族主义就能够在江南飞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当年泉州的商

最新小说: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 诱娇,军火大佬囚宠上瘾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隋唐小纨绔 我的钓鱼游戏同步了现实 三国:献上毒计,刘备懵逼了! 舍弟诸葛亮 吐槽节目:我怒怼百万家长 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