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莓 > 历史军事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174章 阁老问策

第174章 阁老问策(2 / 2)

单之下呢,攻击王文龙的言论倒是没有多少。

江南官员们觉得皇帝实在是损透了,你直接把税收给减免了不好吗?干嘛把这个烫手山芋又转嫁到海贸之上?偏偏说的还有点道理,这就更麻烦。

“徐学聚道:这是沈阁老来的信,询问建阳该如何应对此时局势?”

热度当然会消散,但是影响肯定非常深远。

史有明载的大开销:修定陵花了八百万,册封皇子花费一千二百万,过个生日平均花费二十多万两,更别说有事没事修修房子,养养小动物。

沈一贯此时当然应该上疏表明自己站在文官的立场,换成谁都会这么做。

关键是这些钱他完全可以不捞,只要把奢侈性的消费减少一点,实实在在就能大大减轻民间负担。

大商人和小商人之间的矛盾在朝堂之上也就显露出来。

孙朝已经算不错的了,只因为山西太穷,南方的富裕省份太监贪污的数额远不是孙朝可比的。

——一个富裕的州府,一年百姓的税银也就够修个售楼部面积的宫殿,还不包括内装的费用。

后续的讨论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里打转,吵来吵去没有结果,倒是让王文龙的名字被许多人知道。

徐学聚走进《旬报》编辑部的时候王文龙正端着饭碗边扒饭边看报纸。

就像万历皇帝对众臣表示如果他们再吵闹那么立太子的事情就再晚一年一样,他实在太熟悉这群文官们的心态,说的话模棱两可,既没有许诺什么,却又把文官们期待的政策放在天边,像是蹦一蹦就触手可及,以此吊着他们。

万历皇帝不出门,但是这样的钱可是着实不少花。

徐学聚也不催促,与王文龙对桌而坐,王平保去给徐学聚叫饭。

这是次皇帝第一次对于税收政策松口,官员们害怕万历皇帝又缩了回去,既不敢反对,但也不愿支持。

而小商人也不是没有后台的——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觉得这文告之中的办法不错。

对于此万历皇帝不闻不问,甚至包庇太监,只为了更轻松的从民间捞钱。

正如当年徐渭替胡宗宪写《进白鹿表》被嘉靖皇帝称赞之后瞬间天下扬名一样。

半晌之后,王文龙才抬头道:“谁也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传开,估计过不了多久热度就会消散。”

而且向全民发卖船引——得到船引的小商人说不定也会聚集在一起合股出海,定然加剧海贸竞争。

甚至只要能够把这钱多向辽东倾斜一点,萨尔浒之战也不会打成那个鸟样子。

这就是王文龙名气陡然攀升带来的结果了,他的文告在朝中引起议论纷纷,争论实在太大,各个官员处理与他相关的意见时都需要再三斟酌。

“藩台大人请进,用过饭了吗?”

而造出来的正殿实际面积还没有后世一个 N线城市的地产商售楼部大。

万历皇帝收上去的税可不是什么万历三大征花掉了——万历三大征花的大部分是国库里的钱粮,内库可没往这三件事情上掏多少钱,而且万历三大征今年就打完了,万历的矿税可还要收二十年呢……

“大人稍坐。”上次沈一贯的信好歹是给徐学聚和王文龙写的,而此时这封信经由徐学聚之手直接写给王文龙。

这是很明显分化江南士大夫阶级的问题。

王文龙说道:“如今朝议纷纷,只因为圣上用我的文告来搪塞百官,沈阁老若要撇清自己嫌疑,不如也上疏言废矿监之事。”

……

不要说到天启崇祯年间,就说此时往下万历皇帝还能活二十年,二十年间派太监收税收的整个大明不要不要的。

沈一贯肯定生怕文章写的不好触怒皇帝,所以宁愿不说。

王文龙摊开稿纸道:“我权且铺就一些文字,大人看看能否呈给阁老。”

徐学聚口中嚼着米饭,就看王文龙落笔飞快,很快在稿子之上写下“守成、遣使、权宜”三个论点,然后又在每一个论点下面开始引申。

最新小说: 三国:献上毒计,刘备懵逼了! 抗清 我的钓鱼游戏同步了现实 隋唐小纨绔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舍弟诸葛亮 诱娇,军火大佬囚宠上瘾 吐槽节目:我怒怼百万家长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